喻人創新:鍋爐房里走出朋輩創新路-旋膜除氧器
以連云港市宏慶電力輔機開發有限公司生產的鍋爐上使用的旋膜除氧器也是熱力除氧器http://www.utcpro.com產品比喻說明人的創新道路。
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本科生季翔仍然記得幾年前那個畫面。大四學長坐了兩個小時的車來到位于北京良鄉的校區,只為了給大一新生上一堂編程課。
“幾乎每周都有學長來為我們講算法,一周一檢查,兩周一比賽!奔鞠璁敃r覺得學長“高不可攀”,同時也鞭策自己更加努力。
一次,他很好地回答了學長布置的兩個題目,學長高興地承諾下周過來請他吃飯!皩τ诋敃r才大一的我來說,這是莫大的鼓勵!庇谑,季翔決定加入科技創新基地(以下簡稱基地),成為算法實驗室的一員,通過“學長帶學弟學妹”的模式,幫助新生跳脫中學思維,強化動手能力。
那么,這是怎樣一個神奇且友愛的基地呢?
不經意的互聯網思維
就像習武之人先學扎馬步,C語言毫無疑問是軟件學院學生的基本功。然而,現實的情況卻是,第一課堂通常聚焦于課本知識點,而具體實踐操作往往是慢功夫。
學生一旦對C語言學得不扎實,大學期間掛科便是在所難免。如何打破這個僵局,北理工軟件學院的做法是“高年級實驗室成員給低年級實驗室成員上課和指導動手實踐,低年級實驗室成員再給新生講課”。
互聯網之帝凱文·凱利在《失控:全人類的最終命運和結局》一書中闡述“群體智能”的重要影響——“在大自然中,蜂群和蟻群是典型的自然范例,個體所擁有的意識和能力是有限的,所傳遞的信息是簡單的,但結群之后在某種‘勢’的驅動下,其所涌現出的智慧和能力則遠超出個體的極限,這不是一個2+2>4的結果,而是一個2+2=蘋果的超越!
軟件學院最先開創了以學生社團為科技創新實踐載體,由學生擔任科技社團的實驗室主任,發揮“學長帶學弟學妹”指導作用,鼓勵和引導優秀學長開展社團自主經營、自主發展的模式,由此掀起了基地在創業初期的瘋狂式發展——從最初的受益者“貴族化”發展到覆蓋面100%;從最初的2個實驗室發展到覆蓋全領域的11個實驗室。
“現在回想當初的創業過程,或許就是當前廣為人知的互聯網思維!笨萍紕撔禄刎撠熑,軟件學院副書記、副院長陳杰浩自豪地說,而這一運行機制,10年來屢試不爽。
其中的要訣就是,組成社團代代相傳。陳杰浩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教師未必有高年級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強,也未必有時間兼顧,而且高年級學生更愿意投入精力!皫熜值苤g影響大,有天然的責任感!比缃褚殉伤惴▽嶒炇抑魅蔚募鞠杈褪亲詈玫睦。而幾人一撥的項目制是草臺班子,說散就散,唯有學生社團才能更好實現一屆屆的傳承和積累。
“養孩子肯定得有糧食”
說起朋輩教育,也許在今天并不稀奇,而要回到十多年前,它以及所依托的北理工軟件創新基地是中國高校的一項創舉。
2002年,政府在全國高校中選拔出35所軟件學院作為全國高校軟件學院的示范,北京理工大學軟件學院便是首批入選的國家示范性軟件學院。
“養孩子需要糧食,人才培養也是一樣,肯定也得有平臺、有師資、有培訓和實踐干活的機會!”軟件學院院長丁剛毅說,當年學校在軟件人才培養方面,開辟了一條“前人尚未走過”的路。這樣的新路,有效地克服了教師照本宣科的“填鴨式”教學方式。大學生創新創業活動也開啟了具有系統性、產教研結合、覆蓋面廣的新局面。
談起創新創業的探索,陳杰浩用“兩眼一抹黑、一窮二白”來形容!白畛醯睦砟罹褪且龊庙攲釉O計,一體化解決,而不是頭痛醫頭,腳痛醫腳!逼脚_建設是他們最重視的事情。創業初期,他們搭建了教學、企業、科研、學生工作與科技創新實踐活動相融合的四位一體科技創新基地,并陸續引入科研實驗室、行業優秀企業等多方力量,培育了算法藝術、機器博弈等11個科技創新實踐方向。
具體而言,大一學生學習基地歷史,學長傳授算法、博弈工程入門;大二的時候本科生進基地,完成基地課題創新的4個學分課程;大三時,基地向學院各實驗室輸送人才,再用實驗室的課題反哺基地。
在師資建設上,形成了高水平創新項目由校內教師指導,校外項目由外聘專家指導,基礎培訓由朋輩指導的局面。于是,你會看到這樣的場景——1個博士生帶著3個碩士生,3個碩士生帶著12個本科生,正在為某一專業問題爭得“不可開交”。
位于軟件樓西南角,當年被稱作后勤樓的一幢建筑內的四至六層,是基地最初的大本營。2007年,基地創業之初,所謂的“大本營”就是在后勤樓鍋爐房頂層上加蓋的隔層。
多年來,學生們苦中作樂、吃睡在機房,在國內外科技競賽的擂臺上摘金奪銀。其中,有獲得ACM-ICPC國際大學生程序設計競賽沈陽賽區(2016)季軍的宦成穎,還有兩次獲北理工最高獎學金——徐特立獎學金、放棄保研追逐機器人夢想的馬鑫宇等。單是算法藝術實驗室,過去四年里,每年均會產生獲得徐特立獎學金者。
鍋爐房給一屆屆學生留下了美好的青春回憶,他們將奮斗史自發地總結為“鍋爐房精神”——不怕苦、不怕累;團隊協作、創新求精;軟件報國。就用旋膜式除氧器一樣,質量好,價格優,取得良好的成績,給客戶留下的很好的信譽。
如今,鍋爐房精神已成為軟件學院的一張名片。提起它校內無人不曉,甚至聲名遠播北京高校。2014年,依托基地,北京市教委在北理工開展了第一期“北京學院”項目。自那年起,基地共承擔了4年的北京學院項目,共有15個學校的84名學生參與其中,鍋爐房精神帶動下的大學生創新,形成了良好的育人口碑。
采訪臨近結束,記者好奇于軟件人才培養的“終極目標”。
“胸懷壯志、時代擔當,這是新時代賦予青年人的時代使命,也是學校、學院人才培養的目標所在!避浖䦟W院黨委書記曲大成認為,人才培養共有三個層次,第一層次是具備扎實的專業基礎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以及優秀的科研品質和道德水準;第二層次是能夠利用知識和工程實踐能力解決復雜工程問題,為推動國家經濟發展作出貢獻;第三層次是能夠發自初心的偉大追求,站在世界科技發展前沿和國家重大戰略高度謀劃好科學研究和工程問題。
“大部分學生都能完成前兩個層次,最難實現的第三層次歸根到底是信仰和品質的塑造,而這也是人才培養到一定程度的瓶頸!鼻蟪烧f,而“鍋爐房精神”以及學院開展的信仰教育,默默地為他們當中的一些人埋下了“軟件報國”的種子。
也許它正體現在點滴的日常中。曾經崇拜學長的季翔,如今自己也被人稱作學長。每周去良鄉、打比賽是他雷打不動的項目,“我們更注重傳承了,過去一些知識隨著學長畢業失傳,現在我們建了網站把自身擅長的內容放在網教上,讓更多的學弟、學妹從中受益”。